【特写】地震砂涌掩埋的村庄

作者:印莹 发布时间:2024-09-13 10:20:32

中央赠港大熊猫产下一对龙凤胎宝宝

12月20日,青海海东,消防救援人员排查灾情。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旭 实习记者 田鹤琪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地震来临已是半夜。当时,金田村村民杨树仁和几个朋友仍在家中聊天,突然感觉大地在震动,顷刻间有种天崩地裂的感觉,“像火山要爆发一样,地板砖下面能看到气泡往上冒。”

杨树仁他们很害怕,意识到是地震,便立即从房子里跑出来,聚集到空旷的场所避难。但让大家想不到的是,地震发生后不久,3米高的泥浆倾泻进这个黄河岸边的村庄,村里二十几户人家的房屋瞬间被泥土填平。

“我家十几头羊、五六头牛、七八头猪、二三十只鸡,50袋玉米、7袋油菜籽和十几袋麦子全都被淹没了。”村民杨松在电话里不停叹气。

2023年12月18日23点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接壤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等震感强烈。其中,民和县下辖中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受灾最为严重。两村仅有一条马路之隔,地震造成的砂涌现象包围并冲毁了两村大量房屋,多名村民也被埋淤泥之下,至今尚未找到。

据青海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通报,截至12月20日20时56分,积石山6.2级地震已造成海东市22人遇难、198人受伤,12人失联。目前,失联人员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

被泥土掩埋的村庄

何为“砂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高级工程师韩颜颜此前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介绍,很多大地震发生后,都会出现砂涌现象。

“强震发生之后,由于地壳震动,地下深处的含水沙土会进行一种强烈液化的现象,这种液化的沙层,会沿着一定的通道受到挤压,就会直接达到地表,形成我们看到的砂涌现象。”韩颜颜表示。

普通村民们并不了解砂涌现象,他们以为地震后又发生了“泥石流”。“当时外面黑蒙蒙,没太看清泥石流,但是传过来的声音非常大,很恐怖。”杨松回忆起地震当晚的经历仍心有余悸。

12月19日晚,受地震影响,金田村北侧的北干渠发生断裂,砂涌淤泥沿着村子的沙沟滚滚而下。还在睡梦中的杨松被“轰隆隆”的巨响声惊醒,他没来得及穿衣服,拉着妻子就冲出了家门,随即开着家里的汽车往河道下游的方向驶去。大约20分钟过后,“泥石流”从上游倾泻进了村子。

杨松的家是一个二层砖木式结构楼房,一楼用作百货商店,二楼是家里人居住。目前家中一楼已经被泥土掩盖,但还能看到商店的牌子,二楼的墙体则出现了开裂的情况。

杨树仁的家位于黄河河道下游位置,地震后出现坍塌、墙壁砖块脱落的情况,而他家上游的很多房屋都被泥土掩埋。“现在什么也看不到了。”杨树仁说。

自地震发生以来,民和县的夜间气温一直持续在零下十几度,杨松和妻子在车里睡了两夜,依靠车上的暖气取暖。12月20日晚,他们住进了救灾帐篷。前两天,因为地面上泥土粘稠,村民无法直接行走。但伴随着低温天气,泥土已经冻成了块状,12月21日早上,杨松特地跑回家里拿了一床被褥,还有几件衣服。

朱蓉的舅舅家住在金田村。12月20日下午,看到被淤泥掩埋的村庄时,朱蓉觉得心里很难受,“我的家乡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这是我们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强震,实在太突然了。”“淤泥把河道都灌满了,挖掘机正在不断地清挖。河道这两天正好没有水,如果有水的话,整个村庄就完了。”朱蓉说。

民和县是青海东部的农业大县,地处黄河、湟水谷地,气候温润。其下辖中川乡地处黄河北岸,是土族、汉族、回族、藏族等多民族聚居区。

朱蓉的舅舅在村里干工程,舅妈没有工作,平时会帮着舅舅给民工们做饭吃。“我们当地村民大部分以务农为主,收入来源也比较单一。大部分村民家中都会种植麦子、玉米等农作物,麦子磨成面粉做成面条吃,玉米会用来喂牲畜。”朱蓉介绍。

“我们这边经济挺差的,大部分人不得不出去打工赚钱,夏天出去,冬天回来,哪里能挣钱我们就跑到哪里去。”地震发生时,草滩村村民田富寿还在100多公里外的西宁市,做着滴滴司机的工作。因担心家中母亲的情况,他连忙驱车两个小时赶回家里。

田富寿到家后,母亲告诉他,当时有听到房屋发出如打雷般的声音,没顾上太多,随便穿了件衣服就立即跑出室外,村民们都在巷道里集合,大家奔走相告“地震了”,提醒着其他村民赶紧跑出来。田福寿的家位于草滩村东部,淤泥是从西边涌过来,他家并未受到影响,但此次地震造成了房屋破损的情况,“砖头和木头都分开了,有四五公分的裂缝。”田福寿说。

远在甘肃敦煌打工的田云夫妇在得知发生地震后,立即买了12月19日早上8点多的高铁票,历经12个小时,终于在晚上回到草滩村的家中。“我们家里当时没有人,孩子在西宁,但是我和妻子心里很焦急,想看看家里的情况。”田云家也未被淤泥波及,房子是10年前盖的,仍比较新,但此次地震造成了房屋墙面出现裂缝,成了危房。

零下12℃的救援

灾情发生后,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已连夜组织救援,并调来多台挖掘机,持续翻开并转运淤泥。

据“青海消防”微信公众号12月20日消息,事发后,青海消防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共调派506人112车14犬30271件套装备向灾区挺进。

截至12月20日12时,现场消防救援力量共营救被困人员6人、疏散群众5634人、搭建帐篷61顶、排危除险222处、搬运物资10吨,抢救财产价值1500万元。同时,会同地方党政干部和群众,对民和县15个镇、64个村、63个社进行全面排查,共摸排2494户,其中危房1192间、地质灾害隐患点30处,救援工作仍在开展中。

12月20日,央视新闻频道栏目《新闻1+1》报道称,在这次地震中,由于砂涌地质灾害的影响,沿河两岸的居民受到了很大冲击,很多失联人员被困在两岸的民房内。地震发生后,由于部分人员无法取得联系,救援人员与当地群众紧密合作,在家属的指引下,通过人工搜索、搜救犬和生命探测仪等手段,大致确定了失联人员的方位。目前,救援力量主要集中在5个点位进行不间断搜索和救援。

“经过两天两夜的搜救,已经找到了4名失联人员的遗体,一名孕妇还没找到。”12月21日中午,金田村委会一位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找寻到的4名失联人员的身份已确认,还未安葬。其中两名失联人员是至亲关系。”

草滩村的村民田青向界面新闻表示,该名孕妇是草滩村人,这次是回到位于金田村的娘家。田青说,草滩村共有7人失联,目前已经找到了5人,均无生命体征。还剩一位老母亲和她的儿子没有找到。

“清理淤泥仍然很困难。”田青谈到,现场救援人员一天24小时集中搜救,“但有些地方淤泥很深,挖掘机根本挖不进去。而且,一到夜晚,淤泥就冻住了,挖掘机也无法工作。只能靠人力和机械力一起进行。”上述金田村负责人也表示,目前,清理淤泥工作仍然繁重,需要花费一定时间。

央视新闻报道称,由于许多搜救点被大量淤泥包围,人员只能通过架设木板或铺设油毡来减轻压强,勉强到达救援现场。然而,大型机械根本无法进入。

报道表示,据观察,淤泥平均厚度约为2至3米。因此救援人员采取人力先行方式,首先由人力进行搜索和清淤救援。在大型机械无法到达的地方,许多大型机械的首要任务是清除通往救援点道路上的淤泥。同时,由于距离较远,许多机械采用接力方式将淤泥输送到远处。

前方搜救持续发力,民间救援力量则做好大后方工作,保障民众基本生活需求。

“从12月19日开始,后方物资陆续送来,我们已组织志愿者,搭建临时安置帐篷,发放物资。”12月20日,青海蓝天救援队对接人王楷博告诉界面新闻,目前民间救援力量主要负责企业赈济工作,“我们接到通知,搜救工作由军方应急力量进行,而且救援力量也足够。”

往返于甘、青两地开展救援已经成为青海蓝天救援队的工作日常。王楷博所在的救援团队主要集中驻扎在金田村、草滩村附近,“哪里需要我们搬运物资、搭建帐篷,我们都会过去。”

“刚到灾区现场时,看到有村民用塑料布搭建临时休息场所,那时帐篷数量还远远不够。”王楷博表示,从12月20日开始,物资相应充足起来,救援队的工作也变得繁忙。“由于天气寒冷外加天黑得较早,我们想尽可能在有限的光线下多搭建一些帐篷,比如饭点到了,很多人为了多搭建帐篷都顾不上吃饭。”王楷博说,

12月19日,针对青海地震灾情和救灾工作需要,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紧急向青海省调拨2.15万件中央救灾物资,包括棉帐篷1500顶、棉大衣5000件、棉被5000床、棉褥5000床、折叠床5000张、场地照明设备20台。

12月20日,上述两部门又协调企业向灾区捐赠蔬菜、方便食品、面包、清真食品、暖宝等救灾物资,包括30余万斤新鲜蔬菜以及1.13万箱方便食品(清真)、1.1万箱面包、14.3万片暖宝等生活类救灾物资。

民和县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也告诉界面新闻,目前,当地物资捐赠较为充足,安置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王楷博表示,救灾安置点基本建立在学校、幼儿园附近,“我们所在的安置点一次大概能安置440人左右。”

田云夫妻二人就被安置在了当地一所小学的教室里。“我们每天一日三餐供应充足,能吃到牛肉面、馒头、蔬菜等,大家都领了床和被子,也有火炉供暖。”田云说。

如何做好灾后重建?

杨松称,自己平时会出去外面打工,妻子则在家中务农、饲养牲畜,两个人以这样的形式来维持生活。“目前,自家养的牲畜以及存放在粮仓的粮食全被泥土掩盖了,我们在一瞬间丧失了大部分财产和收入来源。”杨松说。

朱蓉的妹妹朱慧告诉界面新闻,民和县官亭镇的赵木川村和中川乡统称为三川,当地人都认为三川是福地,没有经受过大的灾难,她从未想过家乡会遭遇这一切。“房屋塌陷对农村人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建造房子特别难,付出的人力财力都很大。”朱慧说。

对此,界面新闻注意到,地震发生后,青海省民政厅制发《关于切实做好地震灾后困难群众救助保障和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将因灾造成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及时纳入低保和临时救助范围。青海省民政厅对地震灾区遇难家庭按照每户42000元、受灾家庭按照每户2000—5000元的标准进行救助,并提前足额发放2024年第一季度低保和特困供养金,确保救助保障对象基本生活不因灾情受到影响。

青海日报报道,12月20日,青海省委书记、省“12·18”地震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指挥长陈刚,省长、省“12·18”地震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吴晓军前往民和县中川乡草滩村等地实地查看搜救情况。他们强调,要全力以赴加快推进搜救工作。同时,妥善处理搜救现场清理出的泥沙,避免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要尽快摸清摸准房屋受损情况,科学开展评估鉴定,统筹做好灾损认定、隐患排查、修缮加固等工作。

针对此次地震灾害,据青海日报12月20日报道,青海省发改委也印发《关于做好海东地震灾区保供稳价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密切掌握市场价格动态,加强对粮油肉蛋菜、饮用水等生活必需物资,以及水泥、沙石、建材等灾后重建物资价格监测,增加监测频次,一日一报,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预警处置,及早衔接市场监管部门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行为。

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未来,如何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保障民众生产生活,将是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高度关注的重点。

灾后如何恢复重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北京市科协防灾减灾专业智库基地专家孔锋向界面新闻表示,“不能过度重建,也不能重建不足,要按照当地的基础情况开展。”

“政府首先要进行灾情评估。其次,在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划中,也需要考虑房屋设防标准。”孔锋说,地方政府要有红线理念,避开高风险区域去设计规划,细化考量该区域的重建标准,“比如,房屋建设标准,要严格按照8度以上的设防抗震标准建设房屋,做到国家所要求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标’。”

孔锋表示,从长远来看,灾情发生后,还需警惕“因灾返贫”这类发展性问题。

此外,在关注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的同时,还需重点关注民众灾后的心理恢复。孔锋表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必要时可以介入心理医生对失去家庭的民众实施心理援助。

“从长远期层面来看,做好恢复重建工作,还要加强应急管理的建设能力,不仅仅是建设生存家园的能力,还需要提升防灾减灾的能力。比如,村民防灾减灾的技能、自救互救的意识以及政府统筹各方面力量进行救援的能力,针对特殊情况优化应急预案、储备物资的能力等。”孔锋表示,总体上,政府部门要建立危机学习机制,促进地方应急能力的提升。其次,还要形成全民动员、预防为主、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

“而如何提升自下而上的群防群策、人民减灾防灾的能力,也是当下我们国家在政策层面面临的现实问题。”孔锋说。

界面新闻注意到,2022年6月,国家减灾委员会颁布的《“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指出,要推动制修订防灾减灾救灾法律法规,着力构建新时代自然灾害防治法治体系。修订完善中央和地方各级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落实责任和措施,强化动态管理,提高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的系统性、实用性。制修订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风险普查评估、灾害信息共享、灾情统计、应急物资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等领域标准规范,强化各层级标准的应用实施和宣传培训。

2023年11月14日,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副司长袁艺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制定综合性的自然灾害防治法已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目前应急管理部正推动加快立法进程。

(应采访对象要求,杨树仁、杨松、朱蓉、朱慧、田富寿、田云、田青均为化名)

生活百科


深圳|资讯|娱乐|教育|热门游戏推荐|游戏内活动预告 |游戏行业资讯|游戏文化论坛|竞技游戏联赛|游戏开发日记|增强现实游戏体验|玩家心声
风水|香港|便民|社保|户口|游戏| 指南|攻略|经验|